为什么汉元年是在西元前206年?这和华夏史学传统传统有关_刘邦_诸侯_周天子
西元前206年,秦朝灭亡。而这一年也被视为汉元年。但是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质疑:因为秦灭亡以后,刘邦虽然被楚义帝册封为汉王(按:虽然实际上是项羽分封,但名义上还是楚义帝的名义)。刘邦此时也不过是一个普通的诸侯王。之后楚汉相争打了四年,到西元前202年,刘邦才在诸侯的拥立下使用皇帝称号。真正意义上的汉朝才开始。
也就是说,刘邦称帝的时候已经是汉五年了。
所以很多人不理解:为什么要把刘邦做汉王的五年时间,视为汉朝的一部分。
其实这个情况,和华夏史学传统有关。
1、事后原则
有个成语,叫盖棺论定。也就是评价一个人是好是坏,该给什么评价,往往是在这个人死后来做出评价。因为人和事物都是不断变化、是动态的。只有不可能出现变化和动态的情况下做出评价,才靠谱。
华夏史学的传统,有时候也采取这个原则——即,事后确定原则。
展开剩余69%其实早在先秦时期,华夏传统就讲究一个正统性:所谓正统,就是天下共主只能有一个——天无二日、民无二主。比如周朝虽然搞分封,但是这本质上是周天子无法在行政上直接统治一个大一统帝国,所以才选择分封。而分封的同时,诸侯需要尊周天子为共主。而周朝也因此是王朝——这就是王朝和诸侯国的区别。
当然很多没啥文化的读者前几年和我怼,说什么卫国这些也都是王朝。其实这些人都是九漏鱼的存在。
其实把秦朝灭亡的当年视为汉的开始,也是基于事后确定原则。并且,这种事后确定原则在华夏历史上,也经常发生。
2、具体例子
因为刘邦在楚汉相争中取得了胜利,并且事后做了皇帝,成了天下共主。所以后世的史官根据这个现实,把楚汉相争的四年时间里,也视为汉朝的一部分。
古代华夏的纪元是采取君王纪元的:即根据正统君王的年号(汉武帝之前是按照君王称号)来进行纪年。
在先秦时代,华夏存在过正统一度真空的阶段:周朝的末代天子周赧王(我的一个没文化的读者在去年说周赧王是一个小诸侯。我心说他到底知道不知道啥是天子啥是诸侯)死后,周朝宗室没有拥立新的天子,诸侯也没有主张拥立新的周天子,就这样,周无声无息覆灭了。而此时,华夏暂时没了新的天子。
因为若干年后,秦横扫天下,依靠实力成了新的天下共主——天子。所以后世把周赧王死后——秦统一天下这段时间的正统纪年(也就是正朔)按照秦的标准来计算。
直白些:史书记载这段时间的时候,是以秦的纪年为标准。
还有个例子是北魏。
本来东晋南北朝那会儿,正统是西晋-东晋-南朝这一脉。北魏其实和十六国那些势力一样,本来算不得正统。但是北魏分裂后形成了东魏和西魏,西魏被北周取代,北周的后继隋朝消灭了南朝。隋朝既然统一天下,那自然就是正统。那隋朝是正统,按照事后确定原则,隋朝之前的北周、西魏、北魏,也都是正统了。而北魏解体的时候,原本的朝廷是被东魏继承了(皇帝去了西魏),所以北魏都是正统了,那东魏和北齐也不能是伪朝。
唐朝也是具体例子。
李渊刚做皇帝那会儿,李渊和刘邦其实差不多:李渊当时也是割据势力之一。直到唐朝建立第五年的时候,唐朝才消灭其他割据势力,成为正统。而既然李渊的唐后来胜利了,那按照事后确定原则,李渊之前做割据势力皇帝的五年,也一并被视为正统。
发布于:辽宁省